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名称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拼音

Yìnjiāng Tǔjiāzú Miáozú Zìzhì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贵州省

所在城市

铜仁市

所在区县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名称含义

元至大元年(1308),印江境内思邛江(今印江河)洪水泛滥,百姓大片受灾。灾后当地土司以思邛江河缝段“印水岩”名,改“思邛江”为“思印江”。明弘治七年(1494),境内置县,为区别于历史上的“思邛”“思王”县名,朝廷删“思”字以“印江”敕名,沿袭至今。

名称起源

1986年12月,撤销印江县,成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名称历史

隋开皇二年(582),印江大部分地属宾化县管辖,十九年(599),改隶务川县。唐武德三年(620),设思王县。开元四年(716),设思邛县,隶属宁夷郡。至德二年(757),思王县、思邛县隶属思州。元和十一年(816),思王县、思邛县改隶江陵郡。天祐二年(905),思邛县隶属夔州路。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思邛县改隶辰州。北宋建隆二年(961),废思王县。乾德二年(964),废思邛县。开泰元年(1013),思王、思邛地推行洞官制。政和七年(1118),思邛改思堡。宣和三年(1121),设朗水洞。南宋绍兴元年(1131),思堡、朗水洞隶属思州。元至元八年(1271),设思邛江长官司,二十八年(1291),设厥册蛮夷长官司(今沙子坡镇池坝一带)。至正四年(1344),思邛江长官司、厥册蛮夷长官司、朗水洞隶属思州宣慰司。明洪武十年(1377),朗水洞改置朗溪蛮夷长官司。弘治七年(1494),置印江县。1913年,隶属镇远道。1950年2月1日,设置印江县。1986年12月,撤销印江县,成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