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何店镇

拼音

Hédiàn Zhèn

类别

乡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湖北省

所在城市

随州市

所在区县

曾都区

名称含义

“何”指姓氏;“店”指做生意的店铺;“镇”指乡级行政区划。

名称起源

何店古称“何家店”,最初始的何家店建于现响堂街邓家咀对面,此地段为乔麦河与响水河交汇处。当时的响水河道不走现响水河口(现响水河电站处),而由东拐北走谭家畈沿何店中心学校西侧再拐东经砖瓦场北侧与乔麦河交汇流入浪河,至今古河道仍可觅见。因河流为当时最主要的交通运输途径,常有商贾逆河往返商贸,在此处歇息,从而有人在此处搭棚为店。不知何年,响水河山垭被开通,响水河流直走现响水河口,古河道渐被填没。后人们发现沿响水河上游有块“四面环水、中间平坦”,方圆约一平方千米的河中之地(即现在的王家河居委会所在地),人称“河中地”,又因该地无论涨水大小,从未被河水淹没过,恰似一盏荷叶漂浮于水之中央,故而人们称此地为“荷叶地”。于是人们渐渐将河下游之店迁建于河上游的“河中地”并称其为“河中店”。后因本地何姓出何思泉、何宗彦两大历史名人,店北葬有“何公思泉墓”并建有“何家享堂”,南侧建有“何氏祠堂”,何氏人众多,“河”便逐渐自变为“何”,故称“何家店”,后简称为“何店”。

名称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何店从属随国;秦、汉、三国、晋时期,何店从属随县;南北朝、隋、唐时期从属光华县,宋、元从属随州;明初时期属随县涢川乡紫溪里管辖;清乾隆三十九年,随州下设“六总”,“总”下分设“吏目”,何店、贯庄两地均属一“吏目”管辖;清末,随州设“里甲制”,现何店区域属随县南乡子里四甲至九甲管辖;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慈山乡、文毅乡管辖,贯庄等地为慈山乡,何店等地为文毅乡;1949年随县人民政府成立,现何店区域属贯庄十七区管辖;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随县贯庄人民公社,原何店乡、贯庄乡、浪河乡、胜利乡、永丰乡分别改称为何店管理区、贯庄管理区、浪河管理区、胜利管理区、永丰管理区,原柳林区所辖的合作乡、生产乡合并为柳林管理区,归属柳林幸福人民公社所辖,原各乡下辖的高级社转换为生产大队,生产组改为生产队,皆以序号编名;1961年7月,随县洛阳公社改设为洛阳区,原辖何店管理区、贯庄管理区、浪河管理区、胜利管理区分别改称为何店公社(辖1-13大队),贯庄公社(辖1-10大队),浪河公社(辖1-13大队),胜利公社(辖1-5大队),原6大队(现洛阳龚店村)划归洛阳张畈公社,属均川区辖王店管理区改设为王店公社(辖1-8大队);1965年,洛阳区分设为何店、洛阳两个区,何店区正式成立,原何店公社、红卫公社、贯庄公社、胜利公社、均川属王店公社管辖;1975年撤区并社,何店区改设为何店人民公社,各小公社改设为管理区,各大队、生产队恢复原称谓,属各管理区分辖:王店管理区辖1-8生产大队;胜利管理区辖1-5个生产大队;贯庄管理区辖1-10个生产大队;浪河管理区辖1-13个生产大队;何店管理区辖1-13个生产大队;同时增设棋盘山总支委员会和棋盘山总场行政机构;1984年5月县市合并,撤社设区建乡,何店人民公社改设为随州市何店区,各管理区改设为乡级人民政府,各建制大队去序号以地名命名:王店管理区改设为王店乡、胜利管理区改设为花塆乡、贯庄管理区改设为贯庄乡、浪河管理区改设为浪河乡、何店管理区改设为何店镇,全区共辖四乡一镇一场50个建制大队,272个生产队;1987年9月撤区建镇,何店区改设为何店镇,王店、花塆、贯庄、浪河,何店“四乡一镇”撤销改设为办事处,即王店办事处、浪河办事处、花塆办事处、贯庄办事称、何店办事处,建制大队改为建制村,设村民委员会,各生产小队改设为村民小组;2000年地级随州市成立,并设立曾都区,何店镇归属曾都区管辖;2002年12月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各总支、办事处机构撤销,进行第一次村组合并工作,全镇51个村(居)民委员会合并为33个村(居)民委员会;2004年进行第二次村组合并,全镇共有20个建制村2个街道居委会;2005年银桥村并入贯庄村,慈山村并入花塆村,至今辖18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