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区

名称

萧山区

拼音

Xiāoshān Qū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浙江省

所在城市

杭州市

所在区县

萧山区

名称含义

以县治西一里的西山(萧山)而得名。一说据旧《萧山县志》记载:越王句践被吴王夫差战败,只剩少数兵卒停留于此,四顾萧然,故称此山为萧然山,亦名萧山;又说东晋名士许询,好游山水,曾于此“凭林筑室,萧然自适”(嘉靖、万历、康熙、乾隆《萧山县志》,均为“自适”;《剡录》为“自致”;《越中杂识》为“自放”;《会暨三赋》为“自居”)。

名称起源

吴黄武初年,改余暨县为永兴县。唐天宝元年(742),改永兴为萧山。2001年3月,萧山撤市设区。

名称历史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余暨县,属会稽郡(吴)。汉高祖六年(前201),地为荆国。高祖十二年(前195),为吴国。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吴王濞反,国除,复为余暨县,属会稽郡(吴)。新莽始建国元年(9),改余暨县为余衍县。东汉建武元年至二年(25—56),复称余暨县,属会稽郡。永建四年(129),会稽郡分为两郡,钱塘江以西为吴郡,以东为会稽郡,余暨属会稽郡。三国吴黄武年间(222—229),改名永兴,属会稽郡。西晋,属会稽郡。东晋太宁二年(324),改会稽郡为会稽国,永兴属会稽国。南朝宋永初二年(421),会稽国复为郡,至南朝终,永兴均属会稽郡。隋开皇九年(589),废永兴县建置,其地并入会稽县。唐仪凤二年(677),复设永兴县,属越州。唐天宝元年(742),改永兴县为萧山县;越州亦改为会稽郡。至乾元元年(758),会稽郡又改称越州。中和三年(883),改越州为义胜军。乾宁三年(896),义胜军改为镇东军。或郡、或州、或军,萧山均为其属县。五代时,萧山属吴越国镇东军。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除,镇东军仍改为越州。南宋绍兴元年(1131),改越州为绍兴府。萧山均为其属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绍兴府为绍兴路,萧山属该路。明改绍兴路为绍兴府,萧山属之。清沿明制,萧山仍属绍兴府。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南破忾军主将陆顺得(一作顺德)占领萧山县,改萧山县为莦珊县。同治二年(1863),太平军退走,复称萧山县。1912年,萧山县为省直辖。1914年,省下设道,属会稽道。1927年,废道,仍由省直辖。1935年,省设立行政督察区,属绍兴行政督察区。1936年,改名为第三行政督察区,萧山县隶属未变。1948年,改为省直辖。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萧山,为省直属县;6月底,划归浙江省第十专区(后称绍兴专区)。1952年1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撤销绍兴专区,复为省直属县。1957年9月,省直属的萧山县划归宁波专区。1959年1月,改属杭州。1987年,撤销萧山县,改设为县级萧山市。2001年3月,撤销县级萧山市,设立杭州市萧山区。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