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扶风县
拼音
Fúfēng 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陕西省
所在城市
宝鸡市
所在区县
扶风县
名称含义
扶风”取“扶助京师、以行风化”之意。
名称起源
“扶风”之为名,始于西汉,先为官名,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在关中地区设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均为行政辖区官署名称,东汉为郡名,唐初始为县名。唐贞观七年(633),改湋川县为扶风县。
名称历史
原始社会神农氏时期,县域属姜氏国(部族)。黄帝时期,属岐伯国(部落),后又属黄帝后裔郮国(部落)。尧舜时代,为周始祖弃的封地,属后稷有邰氏。西周时,属岐邑,为京畿。东周时,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在今法门镇始设美阳县,揉谷乡法禧村设邰县,属内史。西汉时,美阳县、邰县始归雍国,后属内史。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归右扶风辖领。新莽时属扶风县都尉大夫府。东汉时,美阳县辖区未变。南部邰县改为武功县。三国时,美阳、武功县治未变,归扶风郡辖领。西晋时,美阳县属扶风国,武功县属始平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废美阳县。在今县北部、岐山县东北部设周城县,美阳县并入周城县,治城在今周原遗址,归平秦郡。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撤武功县,在武功县治姜塬嘴设美阳县,辖今县南部、武功县全部和太白、骆谷、邰亭等地,归武功郡辖领。北周天和四年(569),移美阳县治崇正镇。建德三年(574),移周城县治于眉城,在原周城县址设三龙县,撤销美阳县。置武功县治于中亭川(今武功镇)。隋开皇十六年(596),改三龙县为岐山县,治城在岐山(今箭括岭)南十里。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分岐山县设湋川县,县治设今扶风县城老区,同年,析始平县(今兴平),在今武功长宁镇,设扶风县(俗称东扶风),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以“扶风”为县名。太宗贞观元年(627),撤扶风县,贞观八年(634),改湋川县为扶风县,在今法门镇设置岐阳县。元和三年(808),撤岐阳县。五代后梁、唐、晋、汉、周时,扶风县设置未变,归凤翔府辖。北宋时,县置未变。南宋初(1127),金人统治北方,更名扶兴县。后又复原名,归凤翔府辖。元、明、清时,县名和治城均未变更。元时属陕西行中书省关中路凤翔府辖,明清归陕西布政使司凤翔府辖。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1935—1949年,归宝鸡第九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辖。1949年7月13日解放,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宝鸡专员公署。1958年12月,并入兴平县。1961年8月,从兴平县分出至今,隶属宝鸡市。
热门文章
牡丹区
即墨路街道
岱庙街道
城北镇
马河乡
兴隆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