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上和镇

拼音

Shànghé Zhèn

类别

乡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重庆市

所在区县

潼南区

名称含义

清朝时期,建于鹭鸶溪上,因四周起伏,丘陵重叠,地形像一只睡虎,当地人称虎为野猫,得名野猫溪。1884年取“国泰民安,民众和睦,天下太平之意”改名为太和。1986年因与合川太和同名,且位于合川太和的上游,为便于区分,改名为上和。

名称起源

因地处合川太和上游得名。1986年6月撤销太和建立上和镇,沿用至今。

名称历史

清朝时期,建于鹭鸶溪上,因四周起伏,丘陵重叠,地形像一只睡虎,当地人称虎为野猫,故得名野猫溪。由于原址商业欠发达,加之又遭大火,故在民间流传野猫与鹭鸶相克之说。1821年,将场镇迁入现址,隶属川北道潼川府蓬溪县管辖,辖区设团总、团政、保董、排头等职。1884年,将野猫溪改为太和场,以示国泰民安,民众和睦,天下太平之意。1914年,原潼南县区域划出部分归属遂宁、蓬溪管辖,在梓潼镇建立潼南县,太和属潼南县管辖。1928年,又将镇建制改设联保制,辖区内设30个保,保以下设甲。1950年建太和乡人民政府,辖13个村。1951年,划出雷五坪一带入和平乡。1952年,分出部分入独柏乡,又划12村给茶店乡。1952年,镇乡分置,将太和乡场镇街村划出置太和镇,镇政府驻陈家祠,太和乡政府驻回头村。1956年1月,镇乡合一取消镇建制,将乡政权所在地由回头村迁往陈家祠。1958年9月,乡级建制改为政社合一的基层政权,称太和独柏公社,辖14个区队。1960年6月太和与独柏分设,太和公社辖11个区队。1961年3月,改称区队为大队,太和辖11个大队。1983年12月,恢复乡建制。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太和乡,建立上和镇,辖1个街道居委会和14个农村行政村。1993年12月,机构改革撤销区公所,独柏乡整体并入上和镇,辖1个街道居委会和19个农村行政村。2002年4月,实行村级建制调整,将19个农村行政村合并为10个。2015年4月撤潼南县设立潼南区,上和镇隶属之。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