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县

名称

衡山县

拼音

Héngshān 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湖南省

所在城市

衡阳市

所在区县

衡山县

名称含义

根据古代天文学的说法,衡山位于二十八宿的轸翼之间,它象衡器一样,可以称量天地重量,故名衡山。

名称起源

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坐落于境内,故得名衡山县。

名称历史

自尧始,先后属荆州南境、荒服,周朝时一度为麋子国(一说麇子国),后属楚,秦代属长沙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属长沙国湘南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属荆州长沙郡湘南侯国。三国吴会稽王太平二年(257年)设衡阳县,属荆州衡阳郡,郡治在老粮仓兜率寺侧(今永和乡),县治设郡治外城。西晋惠帝永熙元年(290年),衡阳县更名衡山县。自此,衡山县名沿用至今已1700多年。隋开皇九年(589年),湘乡、湘西2县并入,属长沙郡,县治迁至原湘西县城(今株洲市南郊)。隋大业六年迁县治于白马峰下(今开云镇内)。唐武德四年(621年)析出湘乡县;贞观元年(627年)属长沙郡;神龙三年(707年),县治复迁兜率寺侧旧址;景龙三年(709年)县城迁白茅镇(今开云镇);天宝元年(742年)属衡阳郡。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元末,先后属潭州、衡州(潭州、衡州相互更替)、湖南路潭州长沙郡、湖广行省湖南道潭州路(后改天临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路设府,属湖广省衡州府;洪武十一年设崇岳、紫盖、兴乐、义城、武阳、永平6乡,共辖32都1坊,后缩编为6乡、16都(里)1坊。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曾用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17个字号自设县级以下的行政单位,辖437个区,属衡永郴桂道衡州府。民国初期属衡阳道; 1932年撤字建区,实行区、乡、保、甲制,先后属第五行政督察专区、第二行政督察区。1949年10月,设7区。1950年3月,扩为12区,属衡阳专区。1951年2月,析出南岳市、衡岳乡、万福乡、烟水乡、双田乡、金月乡及六区、七区、十二区的部分山区,共16个乡(村),设南岳特别区。1952年7月,南岳特别区撤销,所辖地域并入衡山县,全县辖17个区,属湘南行政区。1953年3月调整为2镇、15区。1954年7月属衡阳专区。1956年6月撤区并乡,辖3个镇、50个乡。1958年9月并为21个人民公社,次年3月,合并为17个。1960年11月,析出南岳公社和南岳镇,设立县级南岳管理局。1961年8月,全县设8个区、58个人民公社。1961年11月,望峰、白果、棠兴、松柏、江东、贯塘、新桥、贯底、马迹、东湖10个公社移交南岳管理局;衡山县辖7个区、2个镇、48个公社。1963年5月,设立南岳县,辖原南岳管理局15个公社。1966年2月,撤销南岳县,析湘江以东6个区、2个镇、37个公社设立衡东县,原南岳县所辖公社、镇归属衡山县;衡山县辖2镇25个公社。1983年2月,属衡阳市。1984年2月,人民公社改乡。5月,析出南岳乡、南岳镇及东湖镇的莲塘、石山、岳林、杉湾、望峰乡的青水、龙凤潭、红旗、马迹乡的龙潭、拜殿、观音共10个村,设立衡阳市南岳区。6月,金龙乡并入城关镇;白果、棠兴2乡合并,设白果镇;东湖乡撤乡设镇;全县辖3镇20乡。1993年11月,马迹、新桥、长江、萱洲、店门5个乡撤乡设镇,全县设8镇15乡。1995年5月,城关镇更名开云镇,松柏桥乡更名长青乡;糖铺乡并入萱洲镇,新场市乡与沙头乡合并,更名永和乡;撤销宋桥乡,该乡的金门、宋桥、富台3村并入长江镇;幸福、界塘、桂花、柳树、世上、石狮6村并入沙泉乡;祝融乡并入店门镇;贯底乡并入新桥镇;调整后全县设8镇10乡。2005年10月,师古乡并入开云镇。2015年12月,行政区划调整,马迹镇并入东湖镇,贺家乡并入萱洲镇,沙泉乡并入开云镇,望峰乡并入岭坡乡,长青乡并入白果镇;全县设7镇5乡。

衡山县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