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大通河
拼音
Dàtōng Hé
类别
河流
所在省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名称含义
南宋郑樵《通志》:“大通河,在大通卫南五里。源出野狐山,东南流至碾白县响塘峡,行山峡中,经西大通堡,东南合西宁河入黄河。即古浩亹河也”。
名称起源
大通河因宋筑大通城于大通河河畔而得名。
名称历史
西汉始称浩亹河、閤门河。“亹”,其意为两山对峙如门的地方,浩亹即表示从石门浩荡而出,大通河进入仙米、珠固峡以下及享堂峡出口时,两岸群峰壁立,谷深水湍,因此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湟水又东与閤门河合,即浩亹河也。出西塞外,东入塞。阚骃日:浩,读合也。故亦日閤门水,两兼其称矣。又东流注于湟水。” 唐朝称合门河。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浩亹古城,汉县,废。城在今县西南,有河所经,今俗呼此水为合门河,盖疾之而音类耳,县因水以为名。” 宋朝有大通河之名,也称阁门河。宋《太平寰宇记》:“浩门河,亦称阁门河。”《明一统志》:“在金县南,一名阁门河。源出马寒山峡中,流经县南东黄河。”清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浩亹河,源出马寒山峡中,东流入黄河,亦曰阁门河。” 清朝时又名浩门河。清乾隆年间《西宁卫新志·大通卫》:“浩门河,在卫治大通城南五里,今谓之大通河。”
热门文章
麻哈大河湾
上经房掌
温家峡
大丰干河
黄河滩区
康乐大石头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