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

名称

故宫博物院

拼音

Gùgōng Bówùyuàn

类别

公园

所在省份

北京市

所在区县

东城区

名称含义

因“故”字意为“过去的”,因此故宫即指“过去的宫殿“,故名。

名称起源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设立和管理。

名称历史

明永乐四年(1406),永乐皇帝颁诏迁都北京,永乐五年营建北京宫殿。明永乐十八年(1420),北京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明正统六年(1441),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竣工。明嘉靖四年(1525),营造仁寿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重建未央宫,并改东西六宫宫名,东六宫长安宫改为景仁宫,永宁宫改为承乾宫,咸阳宫改为钟粹宫,长寿宫改为延祺宫(后改延禧宫),永安宫改为永和宫,长阳宫改为景阳宫;西六宫长乐宫改为毓德宫(后改永寿宫),万安宫改为翊坤宫,寿昌宫改为储秀宫,未央宫改为启祥宫(后改为太极殿),长春宫改为永宁宫(后恢复长春宫),寿安宫改为咸福宫。修建钦安殿以祀真武大帝。改咸熙宫为咸安宫。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紫禁城大火,前三殿、文楼、武楼、奉天门、午门等十五门全部被焚毁,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秋九月,三大殿及周围建筑工竣,嘉靖皇帝下旨更改殿名。改奉天殿曰皇极殿,华盖殿曰中极殿,谨身殿曰建极殿,文楼曰文昭阁,武楼曰武成阁,奉天门曰皇极门,东角门曰弘政门,西角门曰宣治门,左顺门曰会极门,右顺门曰归极门。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周围廊门庑房尽焚。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重建三大殿。明天启七年(1627),重建三大殿及门庑等工程陆续开始,陆续建成,七年全部完工。清顺治元年(1644年),重修乾清宫。清顺治二年(1645),改紫禁城外朝三大殿及各门楼额名。皇极殿改称太和殿、中极殿改称中和殿、建极殿改称保和殿,皇极门改称太和门、会极门改名协和门,归极门改名雍和门,文昭阁改称体仁阁,武成阁改称弘义阁。清顺治十二年(1655),重修内廷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东六宫之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西六宫之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依旧制重建文华殿。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二月完工。清雍正十三年(1735),清高宗(乾隆帝)即位.于慈宁宫西侧添建寿康宫。清乾隆十二年(1747),乾清门外内左门、内右门东西各建南向值庐12间,东为九卿值舍,西为军机处值房。清乾隆十三年(1748),建御茶膳房于箭亭东侧。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修紫禁城护城河泊岸及东西北三面围房共732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太和殿院库房失火,延烧贞度门、西南崇楼、西南围房及熙和门等房屋42间,同年重修并竣工。清乾隆二十八年(1764),清乾隆二十八年(1764)乾清门前檐起至大清门外甬路海墁止,拆修砖石工程,午门至天安门内御路中心石改墁青砂石,天安门至大清门改墁豆渣石,换下白石用做三台栏板。三十年完工,用银32万余两。清嘉庆二年(1797),乾清宫火灾,延烧交泰殿、弘德殿、昭仁殿,同年改建,清嘉庆三年(1798)竣工。清嘉庆十八年(1813),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义军攻打紫禁城。清咸丰八年(1858 )三月,景运门内五间房及井亭毁于火。清咸丰九年(1859 ),拆西六宫中的长春门,连通长春宫、启祥宫。五月,重建景运门内五间房及井亭。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八国联军在紫禁城阅兵。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帝退位。但按照与中华民国签订的优抚条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内。1914年在紫禁城外朝建古物陈列所。于武英殿西建宝蕴楼。1923年建福宫花园毁于火,延烧中正殿、香云亭、淡远楼。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清逊帝爱新觉罗·溥仪。1925年在紫禁城内廷建筑的基础上建立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标签:地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