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

名称

颐和园

拼音

Yíhéyuán

类别

公园

所在省份

北京市

所在区县

海淀区

名称含义

颐,颐养天年;和,心平气和。颐和园意为退休老人养老的地方。

名称起源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1884年至1895年,为慈禧太后退居修养,以光绪帝名义下令重建清漪园。由于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改名颐和园。

名称历史

颐和园曾名瓮山、万寿山、清漪园。万寿山为西山余脉,海拔58.6米。金代在此建有“金山行宫”,明弘治七年(1494)建有园静寺。昆明湖原为天然湖泊,主要水源是玉泉山及周围泉水积蓄而成,元代名瓮山泊,明代称金海、西海或西湖。清乾隆十五年(1750)建清漪园,从今龙王庙至佛香阁一线往东扩展至今东岸,将其泥土堆积于万寿山东麓。在290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水面占四分之三,陆地只占四分之一。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为庆祝其母皇太后六十大寿,在山前后建大报恩延寿寺及四大部洲,自此瓮山便易名为万寿山,此后又屡有建筑,到1860年前,园中景点有勤政殿、玉澜堂、乐寿堂、大报恩延寿寺、佛香阁、听鹂馆、画中游、湖山真意、石丈亭、石舫、西所买卖街、贝阙、绮望轩、赅春园、构虚轩、须弥灵境、后溪河买卖街、花承阁、澹宁堂、昙华阁、赤城霞起、惠山园、知春亭、文昌阁、铜牛、廊如亭、十七孔桥、望蟾阁、鉴远堂、凤凰墩、景明楼、畅观堂、玉带桥、耕织图、蚕神庙、绣漪桥等。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侵犯北京,烧毁了园中的大部分建筑。光绪十二年(1886),西太后为迎接她的六十大寿(1894),挪用海军军费重修清漪园,改名颐和园。园内景点有仁寿堂、玉澜堂、宜芸馆、德和殿、长廊、石舫、排云殿、佛香阁、谐趣园、景福阁、耶律楚材父子祠、龙王庙、十七孔桥、西堤六桥、听鹂馆、画中游、耕织图、治镜阁、畅观堂、藻鑑堂等。光绪二十六年(1900),颐和园又一次被八国侵略军占据和破坏。1911年辛亥革命后,颐和园作为清逊帝溥仪的私产开始对外开放售票。民国十七年(1928)由国民政府接收,成为公园对外开放。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和接收,才真正成为人民的公园。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标签:地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