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拖尾河
拼音
Tuōwěi Hé
类别
河流
所在省份
安徽省
所在城市
宿州市
所在区县
埇桥区
名称含义
该河自源头起河面越来越宽,上游一段河面窄而浅,蜿蜒如拖着一条尾巴,故名拖尾河。
名称起源
清朝乾隆年间形成,命名为拖尾河。
名称历史
乾隆十九年春,知县贡震呈请疏浚河道,奉准后,于是年十二月十六曰动工,征用民夫8000余人,自老汪湖湖滨三汊河起,东南经李家集、固贤城、王家井、解家阁、唐庄至陵子湖,长6370丈,至次年三月三十日竣工,计耗银15440两。民国21年,县水利工程委员会拟订“拖尾河整治工程计划”,经安徽省建设厅核准,于22年疏浚河道。1951年5月初,县政府组织民工2.49万人,修筑拖尾河堤,上自张桥下至濉河口,长16.6公里,堤顶宽4米,迎水坡1:3,背水坡1:2,堤身高3.2米,堤顶高程27.0?26.7米,东堤漫滩行洪流量180立方米/秒,完成土方114.5万立方米,月底全段告竣,1954年洪水,堤坝坚稳无恙,安全渡汛。1955年11月,按照治淮委员会规划设计,投资487055元,以3年一遇除涝标准,对上自老汪湖小李庄闸,下至浍塘沟入濉河口一段进行疏浚,全长16.388公里,11月17日,由治淮委员会第二施工总队组织施工,组织民工17510人,其中本县民工8510人,宿县民工9000人,施工中,利用老河道加以疏浚,在浍塘沟口(今福利沟口)以下开挖航槽接坡,底宽10米,深米,边坡1:2,利用疏浚土方加高原堤。12月底,工程完工,完成土方1251347立方米,河底边坡为1:2。拖尾河经疏浚后,每年可减少受涝面积3.65万亩,并有利于老汪湖放水,辅助其削减濉河洪峰,使之安全渡汛。
热门文章
刘公河
西巴漏河
巨野河
龙拱河
瀛汶河
南大沙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