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行政隶属于榆树市,大坡镇政府驻地在大坡屯,故而得名。
水西彝族一家支头人比跻的名字音转。
早年间当地曹姓家族曾在此聚居,后形成场镇名曹家场,供周边百姓进行交易货物的集市,镇借此为名。
此地区地势低洼,旧时到处积水成河,人们往来,有的以草垫起,或以石垒起,也有砖石砌成,因而到处是桥。三桥可能是此处有三座较大的桥。
宋代曾设独流东寨、独流北寨。明永乐年间移民至此,渐成集镇。
两河口镇因白龙江和岷江在此交汇而得名。
因隶属于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地处西辽河西侧,负责辖区内的行政事务,故得名。
东方,系改名,原名鲁章公社,鲁章系彝语“居住形状向鸡嗉子的村寨”,后文革时期受极左思想影响改为东风,寓“东风压倒西风”。故而得名。
明洪武八年(1375),冯氏始祖复兴自山西洪洞县迁至濮州南30千米富春山建村,取名富春,因镇政府驻富春村,故名。
该镇古名白驹(盐)场,镇以盐场名。
“巴岭”意为“中间之地”。
元末山东高唐人李原,为避兵乱迁此定居,以讳名村,初名李原。明成化年间筑寨,名李原寨,演称李原集。
因位于墨玉县和皮山县之间而得名。
唐武德四年(630年)置粤州,乾封间将粤州更名为宜州,治龙水县。宋宣和元年(1119年)龙水县改为宜山县。据(清)顾炎武《读史方舆纪要》述:“宜山府城北一里,群山皆高大,此独卑小,下临龙江,宜于登眺,因名。唐以此名州,宋复以此名县。”因境内群山环峙,濒龙江之滨,适宜游眺,故以此称宜州、宜山县。1993年宜山县改为宜州市,以古宜州而得名。
镇政府驻地位于京当村,属基层行政区划简称。 三千多年前,古公亶父由豳迁岐,在古周原,也就是今天的京当镇地区建都立业,奠定了西周王朝的根基。明代《岐山县志》载:该村地处周代王畿之地,居民多位张姓,故名京张村。明末又以地处先周京都中心之意更名京当村。今为京当镇镇政府所在地。
“沙丁”藏语意为“土地上方”。
乡政府驻地张村,乡以驻地得名。据当地《张氏宗谱》载,始于明嘉靖三年(1524),张十公从浙江平阳县迁置。村以氏名。
因该地地处丘陵,集镇地处低平,故名。
热门文章
桓仁镇
水寨镇
垛庄镇
黄溪镇
城关回族镇
老君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