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永定河
拼音
Yǒngdìng Hé
类别
河流
所在省份
河北省
所在城市
廊坊市
所在区县
永清县
名称含义
永定河位于大清河与北运河之间,跨山西、内蒙、河北及北京、天津五省市,为海河流域五大支流之一。其一名桑乾河,又名卢沟河。又因水无常轨,也称无定河,再因河水浑浊、色黑而称浑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9),在该河两岸筑90余千米堤坝,使河槽固定后,取“其河道永远固定”之意赐名永定河。
名称起源
自然形成的河流,该河流最早见著于《永清县水利志》,因上游生态环境破坏、沿河地势落差巨大等原因,永定河自金代以来,变为一条浑浊易决的怒河,三年一改道,十年九泛滥,因此被称为浑河、无定河。历朝历代,都曾尝试对它进行治理,清代中期达到古代治理高峰。康熙三十七年,于成龙奉旨加筑永定河堤,堤自良乡到永清,康熙帝取“安澜永固”之意,改浑河为永定河。
名称历史
永定河从唐贞观年间即已流经永清县境。明以前,自北京城西四十里的看丹口分为两支:一支东流由通州高丽庄入白河,即自宛平东流,经大兴县南,到东安、武 清,入白河;另一支南流霸州合易水,南至天津丁字沽入漕河。其分流由看丹口过通州,合潞河。元时自宛平分流为二,旧渠湮塞,其南出者,明永乐年间改西南流,嘉靖初徒固安北,东入永清,经霸州东北,达信安入海。明万历中叶,徒固安西十余里。又徒南城,泛滥固安、永清之境,后徒固安北。清顺治八年(1651年)从永清县界徒固安县西70里白沟河合流,这是第一次改道。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复改流固安县公村西,与清水合流,西南入新城境,至霸州城南,溢为巨浸,此为第二次改道。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改道善来营,入玉带河,俗称霸浑河。善来营在霸州城东南15里。此为第三次改道。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又 复永清县东北故道。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改由亮相老君堂旧河口,经固安北十里铺,永清东南老朱家庄,会东安狼城河,又经霸州牛眼村、柳岔口,注三角淀,达西沽入海,此为第五次改道。第六次改道是在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改道永清县郭家务,过牛眼村、柳岔口,注大成辛章淀。清雍正四年(1726年)改挑新河,由柳岔口稍北为下口,此为第七次改道。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道冰窖、草壩,是第八次改道。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改由调河头入海,为第九次改道。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由东安县调河头经毛家洼,注沙家淀,为第十次改道(同年改调河头为条河头)。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又改道条和头北,是第十一次改道。清嘉庆六年(1801年)由条河头之北徒入母猪泊,乃由沙家淀达津归海,为第十二次改道。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改由东北经窦淀窑、六道口、双 口,注大清河入海,为第十三次改道。第十四次改道在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南七汛决口,自南六汛开引河,经葛渔城北鱼壩口村,南入天津合凤河入海。第十五次改道在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北七汛决口,由葛渔城南鱼壩口北,经三凤 眼达津。之后,又北徒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截北流使归中泓,途径鱼壩口北,又经三凤眼入海,是清咸丰九年(1859年)前故道,这是第十六次改道。永定河经永清、霸州时北时南,接连泛滥。从明朝正统至万历年间,(公元1436~1620年) ,永定河道三年改道一次。永定河下游改道16次.从清同治十年(1871年)到民国28年(1939年)的69年中,永定河发生较大范围的决口漫溢23次。
热门文章
西巴漏河
刘公河
巨野河
龙拱河
瀛汶河
南大沙河